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豫皖苏边区
发布时间:2014-3-18 16:48:2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2818
1938年初,吴芝圃、王静敏、张辑五在睢县、杞县开始发展党组织,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5月底六月初睢县、杞县、太康相继沦陷。根据毛泽东在徐州失守后的指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睢、杞、太三县迅速兴起。1938年7月在杞县傅集统一整编为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简称三支队),(司令员吴芝圃,副司令孟海若,参谋长王海山,政治部主任王静敏。下辖3个大队,1 个特务连(警卫连)。
1938年7月为加强豫东工作,河南省委又先后派遣沈东平领导的西华部队和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简称萧大队),东渡黄泛区,开赴睢、杞、太地区,配合三支队开辟工作。
西华部队在1938年7月28日睢县马路口战斗后,因沈东平牺牲撤回黄泛区西岸。萧大队到睢、杞、太一个多月,部队由原来的70多人,迅速发展到300余人,枪230余支。
193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在长江局工作的周恩来、叶剑英电示下,彭雪枫率373人枪的支队,从确山竹沟出发,8日到达西华,与西华的“三支队”“萧大队”会师。10月10日,中共豫东特委扩大会议在西华县城的文庙召开。豫皖苏边区的主要领导人彭雪枫、吴芝圃、张震、萧望东、王其梅、周秀方、刘作孚、王静敏等17人首次会合。10月12日在西华杜岗彭雪枫支队、三支队、萧大队统一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谭友林、秘书长岳夏。全支队1020人,下辖三个大队,1个警卫队。同日成立游击支队党政军委委员会,彭雪枫、吴芝圃、张震、萧望东、岳夏任委员。彭雪枫任主席。
1938年10月24日,游击支队东渡黄泛区,26日在窦楼首战日军,大获全胜,28日首征睢、杞、太,奇袭西陵伪乡公所,收编睢、杞、太地方抗日武装,打开了睢杞太地区的抗战局面。
12月上旬,游击支队冲破日军2000余人的扫荡,到达鹿邑白马驿整训。部队编为两个团,一个独立营,人员发展到1735人枪。
游击支队白马驿整训后,1939年1月继续向东挺近永夏亳一带。1月8日晚,为支援国民党军保卫亳州,夜袭芦家庙,毙俘伪参谋长崔学善等300余人,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战信心。1月19日抵达永城,23日摧毁伪军“第二良民区公署”建立了抗日区署。25日,消灭伪军“两黄加一周”。27日,拔除了李圩伪据点,2月6日,在永南双挢歼灭伪军王福来的一个团大部。继而又消灭了土匪陈传思、陈保胜大部,在马桥重创日军骑兵和伪军。至此,除永城县县北仍为日军困居之孤城外,近郊伪军组织相继瓦解。1939年2月13日,游击支队机关进驻永城西南书案店地区。2月23日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司令员彭雪枫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明确提出建立以永城、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游击支队司令部移驻安徽新兴集,改称为新四军第六支队。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扰民,帮助民众排忧解难,受到群众的衷心爱戴,被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尧舜仁义之师”。其次稳定扩大中心区,壮大游击支队力量,2月28日,摧毁商丘东南杜集伪“良民区公署”。3月5日奔袭商丘南坞墻集伪“豫皖剿共军”曹大中部袁玉柱支队,歼伪军200余人。3月下旬击溃永城地区日伪军的扫荡。4月下旬,配合国民党军再次击溃永城日伪军的大型扫荡。6月3日,在宿县湖沟集击溃日伪军的夹击,同时两次派部西渡涡河,袭击怀远县城日军,均获可喜战果。在此期间收编了鲁雨亭抗日游击队,整编了各地学生队,建立了永城县委和抗日民主政权。第三,再征睢杞太。游击支队司令员吴芝圃率游击支队独立营和特务连从亳北观音堂出发,2月10日到达杞县,14日夜袭杞县荆岗土匪李继书部,18日进攻顽匪朱子团部,随后与杨得志率领的冀鲁豫支队会师,在睢杞太抗敌自卫团的配合下,先后袭击了民权县新兴集的伪六区和睢县尹店的反动民团,在杞县的徐庄、黄店、戴寨一带,两天内打了四次大胜仗,接着又围歼了伪和平救国军第四军郭俊德部。3月10日,攻克长岗伪区部。3月26日,冲破日伪军2000余人的夹击,返回书案店地区。此次再征睢杞太,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武装,建立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的国民党军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收编国民党军魏凤楼部。
到1939年下半年,短短的时间内,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已初具雏形,游击支队实力猛增,由白马驿整编时的1735人,发展到6472人,下辖三个独立团,1个纵队,5个大队。游击支队成为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责编:管理员)